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月光傾城

朋友就是彼此一种心灵的感应,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感悟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幸福人生与弟子规  

2011-09-22 14:41:20|  分类: 网上读书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俗话说“男怕入错行,女怕嫁错郞”这是告诉我们,择业和择偶很重要,关系到我们一生是否幸福;吃饭要懂得择食,才能有均衡的营养;看病要选择好的医生才能治好病,教育孩子要跟好的老师……人生时时刻刻都在下抉择,最重要的是择念,思想观念决定人的行为,行为养成习惯,习惯形成一个人的性格,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。幸福人生是每个人所追求的,每个人都希望幸福,如何让人生幸福?就是能听闻圣贤的教诲,能有高度的智慧,有了高度智慧才能下对人生的抉择,人生才会幸福。《弟子规》是古圣先贤的人生智慧垂范后代,教导我们如何做人以及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。开头总叙“弟子规。圣人训。首孝弟。次谨信。泛爱众。而亲仁。有余力。则学文。”是从《论语.学而第一》里头所摘录的,弟子是古圣先贤的学生,我们每一个人,都应该学习古圣先贤的人生智慧,不能糊里糊涂的过一辈子。圣人就是孔老夫子,全文分七个部分。
一入则孝:百善孝为先,父母生育、养育之恩德最大,我们该怎样报父母恩呢?
“父母呼。应勿缓。父母命。行勿懒。父母教。须敬听。父母责。须顺承。”当我们时刻都不忘父母的恩德,就会心存恭敬,听到父母的呼唤,能够马上赶到,心里若有不耐烦的情绪要及时修正;父母教导和责备我们时,要恭敬的聆听;自己有错应当虚心接受,不可强词夺理,如果父母与圣贤的教诲相违背,也不能当面顶撞,要懂得见机行事。
“冬则温。夏则凊。晨则省。昏则定。出必告。反必面。居有常。业无变。”东汉有个九岁的孩子叫黄香,母亲很早就去世了,跟父亲相依为命。而父亲的身体又不好,冬天怕父亲冷,他就先钻到被窝里把棉被先弄暖和了,才叫他的父亲上床睡觉;夏天天气很热,他就先拿扇子把床搧凉,再请父亲上床睡觉。后来他官至尚书,皇上赞叹“江夏黄香,天下无双”,黄香的孝行流传千古。我们应当向他学习,时时观察父母的需要,尽心尽力照顾好父母的日常生活。
晨昏定省是讲周文王对父亲很孝顺,早、中、晚都去探望父母,并向父母请安问好。看到父亲的气色好,吃饭很香他就非常欣慰;假如父亲吃得很少,他就很担忧。我们应当向周文王学习,有空常回家看看,或者打电话问候父母。外出离家时,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办事,什么时候回来,以免父母因找不到我们而焦急。回家后向父母禀告,自己已平安返回,让他们放心。日常生活起居,要有规律,“业无变”这个业包括:学生时代的学业、步入社会后是事业、结婚后是家业。学习要养成良好的习惯,一门深入,不可玩物丧志,如玩电子游戏、看电视等沉溺在玩乐之中,难以自拔,坏习惯养成改就难了。工作不要换来换去,以免父母忧虑。夫妻能够和睦相处,教育好孩子父母就放心了。
“事虽小。勿擅为。苟擅为。子道亏。物虽小。勿私藏。苟私藏。亲心伤。”
一切事情无论大小,即使很小的一件事情,也不可以擅自去做。所有的物品,虽然很小,但不是自己的,不可以私自把它藏匿,变为己有。应该征求主人的同意才可以拿。如果擅自把它藏匿起来,这是偷盗行为,犯这样的过失,会让父母亲感到伤心难过,小时偷针,大时偷金,触犯法律,会让父母蒙羞。
“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”
父母亲日常生活中所喜好的物品,应该尽力满足他们的愿望,父母所厌恶的事物,要小心谨慎的去除(包含自己的坏习惯)。要爱护自己的身体,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,让父母亲忧虑。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,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,使父母亲蒙受耻辱。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,孝顺是理所当然的事。相传上古时代的舜王,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、异母弟象,多次想害死他:让舜修补谷仓的仓顶,从谷仓下纵火,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;让舜掘井时,瞽叟与象往井下投土石填井,舜掘地道逃脱。事后舜毫不嫉恨,他只看别人的好处,而不看别人的缺点。父母对我不好,他总是反省:我做得不好,才让他生气,天天在反省,天天在改过,对父母恭顺,对弟弟慈爱。这样三、五年下来,全家被感动了。“亲憎我 孝方贤”我们要向舜学习,当父母对我们态度不好的时候,我们一样孝顺,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,体会父母的心意,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,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。
“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”
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,应小心劝导,态度要诚恳,和颜悦色,如果父母不听规劝,要耐心等待,一有适当时机,见父母情绪好转的时候,再继续劝导。“号泣随”有个典故。唐太宗辅佐父亲南征北战。有一次父亲执意要走一条险路,唐太宗预测到这样会中埋伏,全军覆没。劝了很多次,父亲还是不听,当天要出发的时候,父亲突然听到帐外有人放声大哭。他很惊讶跑出来一看,见到李世民坐在地上嚎啕大哭,父亲受到感动,改了行军的路线。李世民这一哭,为唐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。所以我们要用对方法来劝诫父母,如果他们不接受,甚至生气,纵然遭遇责打,也无怨无悔,以免陷父母于不义,使父母铸成大错。

“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”
这是讲汉文帝刘恒孝敬母亲的故事,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,三年卧床不起。他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。每次看到母亲睡了,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。他天天为母亲熬药,每次熬完,自己总先尝一尝,看看汤药苦不苦,烫不烫,自己觉得差不多了,才给母亲喝。他亲力亲为的孝行不仅感动了母亲,使她的病情逐渐好转,而且他的仁孝感动了整个朝野,乃至全国。做为仁孝之子,不仅要养父母之身,养父母之心,还要养父母之志!我们虽比不上古人但父母亲生病时,也应当尽心尽力的照顾,一旦病情沉重时,更要昼夜服侍,不可以随便离开。父母去世之后,守孝三年,要常常追思、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。自己的生活起居也随之改变,不能贪图享受,应该戒绝酒肉,地藏经上教导我们,要给往生者修福。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合乎礼节,不可草率马虎,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,这才是真孝顺。祭拜时应诚心诚意,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,要同生前一样恭敬。
二出则弟,是讲在家庭里面应友爱兄弟、尊敬长辈,到社会上与人相交要以礼相待。
“兄道友。弟道恭。兄弟睦。孝在中。财物轻。怨何生。言语忍。忿自泯”
汉朝时候有一对兄弟,哥哥叫赵孝,弟弟叫赵礼,父母早誓,临终嘱咐赵孝,要照顾好弟弟,他们兄弟相依为命非常友爱。当时社会动乱,不幸赵礼被盗贼抓去了,盗贼打算把他煮来吃。哥哥打听到弟弟被抓,就跑到山寨里面去,看到弟弟命在旦夕,就冲过去说:你们不要吃我弟弟,我弟弟又瘦又有病,我长得比较胖,比较好吃,你们就吃我好了。弟弟马上冲向前,对着盗贼说:我被你们抓是我的命,跟我的哥哥没有关系,吃我好了。两个兄弟就在那里争死,最后兄弟俩抱头痛哭。盗贼看到他们兄弟,想起自己的亲人非常感动,就把他们都放了。
我们这一生相处最长久的就是兄弟姐妹,兄弟之情难能可贵。法昭禅师写了一首叙述兄弟的诗:“同气连枝各自荣,些些言语莫伤情,一回相见一回老,能得几时为弟兄;弟兄同居忍便安,莫因毫末起争端,眼前生子又兄弟,留与儿孙作样看。”父母就好像树干一样,兄弟就好像延伸出去的枝叶,都是同一个根。
在家庭里面兄弟姐妹,人人对父母都存孝顺之心,尽管方式不同,自己只要尽力而为,不和别人攀比,不贪图财物、追求物质享受,懂得礼让和包容,做到净空法师讲的:生活在感恩的世界,感激遗弃你的人,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。感激伤害你的人,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。四海之内皆兄弟,能有这样的心量,就不会有怨恨,和任何人都能够和睦相处。孔老夫子教学有四个科目:德行、言语、政事、文学。言语为福祸之门,可见言语之重要。与人相处不计较财物得失,怨恨就无从生起。兄友弟恭,一家人和睦相处,父母自然欢喜。
“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”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,都应该谦虚礼让,长幼有序,让年长者优先,年幼者在后。长辈有事呼唤人,应代为传唤,如果那个人不在,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?可以帮忙就帮忙,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。
“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现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”称呼长辈,不可以直呼姓名,在长辈面前,要谦虚有礼,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,要懂得韬光养晦,即使有才华,也不要在大庭广众当中故意卖弄,这样容易遭人嫉妒,会有负面的影响。路上遇见长辈,应主动向前问好,长辈没有事时,恭地敬退后站立一旁。送长辈离去的时候,应目送他乘坐的车远去,直到看不见为止。
“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”
与长辈同处,长辈站立时,晚辈应该陪着站立,不可以自行就坐,长辈坐定以后,吩咐坐下才可以坐。与尊长交谈,声音要柔和适中,回答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,也是不恰当的。有事要到尊长面前,应快步向前,退回去时,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。当长辈问话时,应当专注聆听,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,左顾右盼。对待尊长,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孝顺恭敬,对待比自己年长的兄长,要如同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友爱尊敬。
三谨这个部分的教诲,可以训练一个人三方面的能力:第一个自制力,第二个独立生活的能力,第三个做事的能力。
“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”人生活要有规律,应早起,把握光阴及时努力,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悲伤。若经常晚睡、甚至熬夜,不但对身体健康不好,也影响白天正常的作息。做到即使节假日也不睡懒觉,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。早晨起床后,务必洗脸、刷牙、漱口使精神清爽,有一个好的开始。大小便后,一定要洗手,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,才能有健康的身体。
“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份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”
要注重服装仪容的整齐清洁,戴帽子要戴端正,衣服扣子要扣好,袜子穿平整,鞋带应系紧,否则容易被绊倒,一切穿着以稳重端庄为宜。衣、帽、鞋袜以及一切物品都要放在一定的位置,摆放整齐,避免造成脏乱,要用的时候又找不到,养成有条不紊的好习惯。穿衣服需注重整洁,不必讲究昂贵、名牌、华丽。穿着应与自己的年龄身份、及场合相符,不要爱慕虚荣,要衡量家中的经济情况,才是持家之道。日常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,不要挑食,三餐常吃八分饱,避免过量,以免增加身体的负担,危害健康。
“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 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”
饮酒过量有害健康,我们见到醉汉疯言疯语等行为,有失威仪,并且酒后驾车是危险的违法行为。我们行住坐卧要仪态端庄稳重,古人讲立如松,行如风,坐如钟,卧如弓。问候他人时,要真诚恭敬,待人彬彬有礼,不能敷衍了事。进门时脚不要踩在门槛上,站立时身体也不要站得歪歪斜斜的,坐的时候不可以两腿张开,腿不可以抖动,这些都是很轻浮、傲慢的举动,有失君子风范。
“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”
进入房间时,不论揭帘子、开门的动作都要轻一点、慢一些,避免发出声响,影响别人。在室内行走或转弯时,要小心不要撞到物品的棱角,以免受伤。拿东西时要注意,即使是拿着空的器具,也要像里面装满东西一样,小心谨慎以防打破。进入无人的房间,也要像有人在一样,不可以随便。做任何事情,都应该从容不迫,井然有序,既不害怕困难也不轻视草率,不断提升自己的做事能力。
“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”
凡是容易发生争吵打斗的不良场所,如赌博、色情等是非之地,不要接近,以免受到不良的影响。一些邪恶下流,荒诞不经的事也要谢绝,不听、不看,不要好奇的去追问,以免污染了善良的心性。将要入门之前,应先敲门问:“有人在吗?”不要冒冒失失就跑进去。进入客厅之前,应先提高声音,让屋内的,知道有人来了。如果屋里的人问:“是谁呀?”应该回答名字,而不是:“我!我!”让人无法分辨我是谁?
“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”
借用别人的物品,一定要事先讲明,请求允许。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,擅自取用就是偷窃的行为。借来的物品,要爱惜使用,并准时归还,以后若有急用,再借就不难。
四信是会意字,左边一个人,右边一个言。意思就是人的言语一定要言而有信,一言九鼎。它另外还有一个含义,就是信义、道义、情义、恩义,用现在话讲叫义务,做人的本分,做人的义务。
“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”
我们说话要讲诚信,说到做到。欺骗人的花言巧语,决定不可以说。《论语》里讲“人无信不立”,人无信就无法在社会当中立足,将一事无成。所以诚信对一个人相当重要。言多必失,话多不如话少。讲话要实事求是,不要耍小聪明,花言巧语,好听却靠不住。粗俗肮脏的话,伤害别人的流言蜚语以及市井小民的坏习气都要避免。
“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”
对事情的真相不是很明确,不可以妄加揣摩,轻易发表意见,然后把话传开,话愈传愈离谱,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声誉,让这个人非常难过。考虑自己的能力够不够,不可轻易答应他人的事,要三思而行,如果轻易允诺,会造成做也不是,不做也不好,使自己进退两难。讲话的时候,语言要流畅,并把重点讲清楚。不可以太急躁。速度非常快,语音模糊不清,或讲得词不达意,让人无法理解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,语言非常重要,需谨慎对待,遇到他人来说是非,听听就算了,要有智慧判断,不要受影响,不要介入是非,事不关己不必多管。
“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”
孔老夫子讲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”。这三人一个是自己,一个是善人,另一个是恶人。善跟恶都是我们的老师;看到善的我们向他学习,看到不善的我们要警惕,不能跟他一样犯错。
“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”
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、学问、和才能技艺的培养,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,应当奋发图强。至于外表衣着,或者饮食等物质生活不如他人,则不必放在心上,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。孔夫子赞叹颜回:“居陋巷,一箪食、一瓢饮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”他的物质生活虽然很艰苦,但是他有人生的智慧,法喜充满,这值得我们学习。
“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”
我们一生当中择友非常重要,如果喜欢听虚伪赞叹的话,不接受规劝,就会与诱惑自己的损友接近,永远看不到自己的过失。当我们听到人的赞美,应感到受宠若惊,知道离开老师的教诲,父母的养育,以及许多人的付出,仅凭自己个人之力是不能达到的。听到直言不讳的规劝,当虚心改过,正直的朋友会渐渐与我们接近。
“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”
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,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!无心之过称为错,如果明知有过错,故意用谎言来掩饰,不让人知道,罪上再加一条——谎言之罪。
 
五泛爱众爱中间是一个心,外面一个受,是用心感受对方的需要。而控制对方一定要听自己的,叫欲望不叫爱。孟夫子讲:“亲亲而仁民,仁民而爱物”,从自己最亲的父母开始爱护,进而推衍到别人的父母、别人的孩子,就是仁爱人民;再从仁爱人民继续扩展到爱护一切万物,包含动物、植物、矿物,这就是爱物。
“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”
我们与万物共同生活在天地之间,被大地所滋养才能够得以生存。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,相互尊重,并且爱护自然界的一切动物、植物以及所有的众生,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。
“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”
德行高尚的人,名声自然会流传开。大家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,不是外表容貌。真正有才能的人,他的才华是建立在德行之上,如果一个人无德而有才华,他的才华以及艺术境界绝对会遇到瓶颈而上不去,因为艺术也是一个人心性的一种展现。为什么很多艺术作品能够感人至深,这些都跟他的心境、修养有直接的关系。这样的人自然得到人们的敬重,声望影响力自然不同凡响,人们所佩服的是他的才华能力,绝对不是靠自己的吹嘘和炫耀。
“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”
如果自己有智慧,有能力,应该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,向范仲淹学习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”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情。对有才华的人,不能嫉妒障碍,应当赞叹、随喜功德。孔子的学生子贡,一天问孔老夫子,一个人当他贫穷的时候不讨好巴结有权势的人,当他富贵的时候也不会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,轻视他们,这样的人怎么样?夫子回答:还可以,但是比不上贫而乐,富而好礼。贫贱的时候,也非常欢喜,明白命由我作,福自己求,自强不息改造环境。富贵的时候,不仅乐善好施而且要以真诚平等之心待人。对于物品要懂得珍惜,节俭是治家之本。对亲朋好友要有情义、恩义,不应该喜新厌旧。对于正在忙碌的人,不要去打扰他,当别人心情不好,身心欠安的时候,不要喋喋不休的唠叨,增加他的烦恼与不安。
“人有短。切莫揭。人有私。切莫说。”我们看到别人有缺陷、有短处,不要去宣扬。别人的隐私,过去遭遇的痛苦往事,应该替人保密。“道人善。即是善。人知之。愈思勉。”我们要隐恶扬善,把善人的行持、风范加以推广,让人知道生起效法之心。“扬人恶。即是恶。疾之甚。祸且作。”如果专门把不好的事情张扬出去,就是恶。会造成社会纷争,我们要三思而行。
“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”
人与人相处,见到别人的过失,应该以巧妙的方式规过劝善,使人乐于接受,建立良好的品德修养。如果见到别人道德日益沉沦而不愿意帮助他,改过向善,两个人的品德都会有缺陷。
“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”
对于财物的取舍,一定要明白舍得的道理,小舍就小得,大舍就大得,不舍就不得,与人和睦相处贵在给予别人多,自己取得少。我们想一想,那些刻薄之人,处处都要占便宜,大家会不会与他交朋友?所以从身外之物到烦恼、生死都能舍得干干净净,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没有障碍了。孔老夫子讲: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就是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。《中庸》里面讲,“君子之道四。”君子有四个要去观照的重点,“所求乎子以事父,未能也;所求乎臣以事君,未能也;所求乎弟以事兄,未能也;所求乎朋友,先施之,未能也”。就是说,当我们要求孩子希望孩子孝顺我们,听我们的话,请问我们有没有做到听自己父母的话,有没有孝顺父母。当我们希望我们的下属能够听话、能够努力、能够尽忠职守;我们对于下属的要求,请问我们自己在事奉领导的时候,自己做到了没有?希望弟弟怎么样恭敬我们,我们自己也要先想到,我们有没有恭敬长者,恭敬长辈?我们希望朋友怎么样爱护我们,怎么样关怀我们,请问我们自己对朋友是不是已经先做到了?人事事可以这样去思考,将会把人生很多的缘分都能够圆满。
 
“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”
净空法师讲:生活在感恩的世界,感激斥责你的人,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。感激绊倒你的人,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。感激遗弃你的人,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。感激鞭打你的人,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。感激欺骗你的人,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。感激伤害你的人,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。听法师讲经,渐渐懂得,唯有智慧才能让我们生起感恩的心,做到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
“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”
这是讲主管与下属的关系,领导者不仅自己的行为要端正,还要懂得体恤关怀下属,要有仁慈之心,如果下属智慧能力不足,应该好好的教导他们。不可以犯了一点小错,就很严格的处罚。用势力来服众,人们难免口服心不服。唯有以理服人,以德服人,才会心悦诚服没有怨言。
六亲仁就是亲近仁德之人。仁是会意字,二人就是想到自己也能想到他人,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处处能替人设想。一个仁德之人,不仅存心仁厚,而且处处谦卑能够以身作则。
“同是人。类不齐。流俗众。仁者希。果仁者。人多畏。言不讳。色不媚。能亲仁。无限好。德日进。过日少。不亲仁。无限害。小人进。百事坏。”
同样是人,善恶邪正,心智高低却是良莠不齐。随波逐流的俗人多,仁德之人少,所谓是识人识面不识心,怎样辨别小人与仁德之人?仁者具有温良恭俭让五德,他的威仪,让人见到会生起敬畏之心。接近他,会感到非常亲切,他直言不讳,公正无私,他的开示能安人心、使人开智慧。他平易近人,决定不会谄媚、讨好权贵。所谓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”亲近仁德的人,有无限的好处,他的一言一行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,使我们的品德一天比一天高尚,过错也逐渐减少。如果不肯亲近善知识,就会有无穷的祸害,因为环境的诱惑以及不良朋友的影响,导致人生的失败。
七余力学文
“不力行。但学文。长浮华。成何人。但力行。不学文。任己见。昧理真。”
学习重要的是解行相应,要把孝、悌、谨、信、泛爱众、亲仁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,境界才能不断向上提升。而“记问之学”与日常生活脱节,增长傲慢变成书呆子,书就白读了。如果不肯不断地读书学习,随顺自己的认知和欲望做事,就会有偏颇,违背了经典的真义。
“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”
读书的方法有三到:眼看、口读、心专注,再加上坚定的信心。我们学习要一门深入,心容易净,就好像打仗一样,兵力集中在一点,很容易突破;要把它分做三个点去打,兵力薄弱未必能够攻的下来。所以一门功课学完,再学另一门,不要贪快,也不要贪多。
“宽为限 紧用功 功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”
学习要有耐心,长时熏修才能有所成就。遇到困难,要有信心,愈挫愈勇,不可以懈怠懒散,日积月累功夫下到了,就有能力克服障碍,自然通达明了。求学当中,心里有疑问,应随时记下来,一有机会,就向良师益友请教,务必正确明白它的真义。
“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”
书房要整理清洁,墙壁要保持干净,读书时,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,井井有条,这样的环境使人心旷神怡,就容易静下心来读书。古人写字使用毛笔,写字前先要磨墨,如果不专心,墨就会磨偏了,写出来的字如果歪歪斜斜,就表示浮躁不安,心定不下来。书籍课本应分类,排列整齐,放在固定的位置,读诵完毕须归还原处。虽有急事,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,书本是智慧的结晶,有缺损就要修补,保持完整。
“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”
《论语》上讲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”,不是传述圣贤言行书籍,报纸、电视都应该摒弃不要看,以免身心受到污染,智慧遭受蒙蔽,心志变得不健康。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,不要自暴自弃,对自己要有信心,立定志向毫不动摇,圣贤境界虽高,循序渐进,也是可以达到的。
 
现在的社会受西方功利主义的影响,科学技术虽然日新月异,但是人与人之间讲利害搞竞争,社会纷争的现象日趋严重。不仅精神文明退步了,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。70年代,英国汤恩比教授讲,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两种学说: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。《弟子规》这本书,融入儒家经典的精华,与佛法相同,佛家讲五戒十善,儒家讲五常百行都是教导人同归于善,帮助人们获得圆满幸福的生活。希望我们把《弟子规》变为家规,并且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,使家家生活幸福,社会繁荣昌盛。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00)| 评论(9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